最近,看到一个案例,令人很痛心的案例:
一位妈妈在收拾孩子房间的时候,意外的发现18岁的女儿(从小到大都很乖,没叫这位妈妈操过半点心)瞒着她在上个月偷偷去做过人流!而且孩子在家一点也没有表现出一点异样,依旧乖巧地跟父母撒娇,周末还帮父母搞了一次大清洁。这位妈妈算了算时间,那天应该是女儿做完手术的第三天……
最让这位妈妈心疼的是女儿不敢去大医院,找了一间小诊所……
这位妈妈是很自责的,她说:“我不怪她犯了错误。但她应该告诉妈妈的,妈妈会带她去最好的医院,妈妈会尽最大的努力陪伴她、照顾她啊……”
看到这个案例,我也一直在思考究竟该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解读。毋庸置疑,女孩的性教育缺失,必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诱因。但我这次不想从性教育缺失这个角度去解读,毕竟性教育缺失已经不是一个家庭、一对父母的问题,而是一个全民的问题。
甚至,可以说,性教育的缺失已经不仅仅是家庭的问题,而是社会大层面的问题。有时候,我们也不能单纯的去责怪孩子性开放、对性不够谨慎,更不能单纯的去责怪父母在性教育上的过度回避与不愿面对,我就说说现在网络对于人的伤害。这里说的人,不仅仅是单纯的成年人,也包括于青少年,甚至是那些不足4岁的幼儿。
现在,真的是有些商家道德沦丧到极致,为了赚钱真的是无孔不入。昨天,我拿给一位朋友看的,我在网络上看的一部小说,头部是色情广告,尾部是色情广告,最可怕的是还有个色情广告随着文字的下移而下移,反正这个色情广告一直占据最显眼位置。这些色情广告,还不是说你不点就不打开,而是设置了陷阱(点击尾部的下一章就会大概率打开色情广告链接,露出更为暴露的色情内容)。别说未成年人看了会受到影响,就是成年人看了也会受影响。
网络环境得不到净化,只要孩子有手机等电子产品,只要孩子能够登陆网络(现在几乎没有手机不接入网络),孩子就会被这些色情信息所干扰。
性教育的强化,必须是全社会共同努力。
我更想说说的是这位妈妈提及的:如果不是意外发现了那本病例,这位母亲可能终生都无法得知,自己视若珍宝的女儿,曾经默默地承受了如此的伤痛。
我更想问问的是难道这位女儿真的一点点没有留下任何的线索让妈妈发现么?这绝对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请听我来为你分析一二:
从人流往上推,既然要人流,必然要有个发现怀孕的过程。一般女孩子是怎么发现怀孕?经期的不如约而至。尤其是刚刚与人发生性关系的女孩,一旦经期超过一定时期没有来,她们就会产生怀疑。产生怀疑后,现在的女孩们也并非完全的懵懂无知,她们也懂得去上网搜索。搜索后,女孩们一般都会选择比较简单有效的方式,购买早早孕试纸。一测,即知。
知道自己怀孕后,女孩应该会比较慌张,据我猜测(只能说猜测,毕竟不知道真相),一定会与那个造成她怀孕的男生联系,商议究竟该怎么办?如果男生还算负责,应该会想办法带女孩去做人流。如果男生很渣,那这个女孩也应该会有一个寻找做人流地方的过程。即便是那些能做人流的小诊所,女孩们也不可能一听到就去做,也会有个了解的过程。了解的过程,会有痕迹暴露。去做人流,也需要时间。做完了人流,女孩的身体也会有很明显的展现。
再往上推,女孩既然怀孕,就要发生性行为,既然发生性行为,必须要有男主。据案例中的妈妈说,女孩很听话,一般很听话的女孩,突破底线是需要一个过程酝酿。女孩,在与男孩交往的过程中,也一定会有很多的痕迹暴露。
总而言之,真正走到人流的这个结果,其中间必然有一个很久的过程,这么久的时间,这位妈妈和她的丈夫都没有发现一点点迹象,一定是有问题的。
而这种对孩子情况的“视而不见”其实是在很多家庭都存在。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你以为孩子没变,其实他早已走远!》,说的就是我们往往习惯性地以为孩子不会变,会一如既往的听话,实际上呢?孩子早已经变得让我们陌生。为什么我们难以察觉呢?一是我们绝大多数的精力都没有投射到孩子身上,除了关心不得不关注的分数,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每天的变化;二是孩子也是懂得如何“伪装”来迷惑自己的父母,让父母对自己足够的放心。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孩子,抄袭成性,平常作业是抄袭,连考试也逼着其他孩子把答案传给他抄袭。我教过这个孩子不到两个月,就发现了这一问题。通过找一些孩子聊天侧面了解,我得知这个孩子三年级就开始抄袭作业,等到五年级我发现,已经足足过去了两年。期间,这个孩子的父母不仅没有发现,而且以孩子为荣。我发现这一情况后,曾委婉的和孩子的家长提及。孩子的父母根本不信,差点误解我对孩子有意见。我通过考试时让这个孩子单独考试,让孩子考出真实的成绩(当然,成绩很不好),仍然引不起其父母的警醒,他们只是认为孩子一时有波动。等到这个孩子上了初中,孩子抄袭的问题才得以暴露,孩子的家长才意识到,可已经为时已晚,不得不花费巨大的精力和很多的金钱来弥补。
孩子是足够聪明的,他(她)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摸透了我们的绝大多数套路,知道如何更好的应付我们迟钝的关注,也知道如何更好的博得我们的肯定和奖励。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好像突然间就变了,变得我们不认识、不喜欢、不认可?其实不是孩子突然间变了,只是他们用高超的“伪装”掩盖了他们早已经开始的一点点、一天天的变化。等到我们迟钝的发觉,其实孩子早已经在变“坏”的道路上走了很远。
此时,如果我们把绝大多数的精力与时间投射到孩子的关注上,我们仍然可以“拯救”孩子,但是,我们早已经在“习惯性的迟钝”里消磨了我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不足够的耐心,我们更习惯用暴力(打)与苛责(骂)来试图“挽救”孩子。打骂能行么?这一套对摸清楚父母绝大多数脾性的孩子来说,早已经过时。于是,激烈的冲突,突如其来。这既是孩子的反抗,更是他们对父母底线的试探。
真的,父母们,与其等到迟钝的发现后无助与悔恨,不如一直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对孩子的关注,不说时时刻刻关注,最起码在某一个较短的周期内(一周为宜)要去对孩子这一周期内的言行进行一个较为细致的梳理,比如说身体上的伤痕,比如说作业上的对错,比如说情绪上的波动。孩子毕竟是孩子,再怎么聪慧,再怎么“伪装”,一定会有蛛丝马迹暴露,尤其是在大事上,比如说谎、恋爱、发生性关系等等很突破孩子心理的事情上,他们一定会有很明显的迹象展露出来,只要我们多一点点关注都能发现。
父母们,别再让这位妈妈的悔恨成为我们的悔恨。》》》相关阅读:呼和浩特友谊医院
|